【脱贫攻坚故事汇】——90后小伙儿的小康路

来源:本站  李春山 魏玉琴  2018-06-09 阅读:2188

尽管冬令天寒,大山中仍是苍松翠柏,蓊郁青葱,村组水泥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。炊烟飘起,渐稀红叶更为显眼了。从县城出发,驱车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秤沟村——这个隐没在大山里的村子。

由驻村“第一书记”廖维忠书记带路,我们见到了该村的养殖大户——90后小伙子袁勤涛,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面对着我们的突然来访有点腼腆和拘谨。稍作介绍后,问起他为何年纪轻轻没出门闯荡,袁勤涛说:“中专毕业后确实去过好几个城市闯荡,也挣了点钱,家里父母靠养牛、种地……”聊起自己的事情,袁勤涛明显放松了下来。

2016年袁勤涛回到家乡,看着被家人悉心喂养的牛,琢磨着自己要是能建个养殖场,扩大养殖规模,再与农户协议代养方案,这样自家人能挣钱了,也能让村子里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户在家就能有收入。袁勤涛说:“家里人养了十几年牛,对牛的生活习性、疾病防治都了如指掌,也多亏了父辈多年的养殖经验,让我有信心把养牛场建好。”
 


 

说到喂养技术,袁勤涛滔滔不绝,显然他十分熟悉。一方面,根据不同季节对牛的喂食量不同,夏秋一天三次,春冬早晚各一次,而且夏秋季还要适量喂青草。“我把家里能腾出的地都种上了牧草,这些草都是没有污染的,牛吃了能增加食欲,还能给牛提供维生素。”袁勤涛接着说,除了牧草、秸秆、饲料,他还用酒糟来饲养牛。村子里基本每家都会用玉米煮酒,剩余的酒糟用来喂牛,不仅节约成本,而且牛生长的更快。另一方面,为了牛的卫生和健康,他们会定期检查牛的口舌,定期清扫、消毒牛棚,以防牛发生疾病。牛每次吃饱喝足后,都遛牛十来分钟,以增加血液循环,促进草料的消化吸收,避免发生积食积水。边说边来到牛舍,这是袁勤涛在老屋的地基上建起的第一个牛舍,接近三百平方米。栏内的牛群个个膘肥健壮,看的出它们被饲养的很好。

袁勤涛接着说道:“今年3月,我们跟贫困户签订协议,让他们代养,生下的牛犊归贫困户,我再回购,他们能增收三千元左右。现在一共有一百二十多头的牛了,以后发展稳定了,大家的收入也会更多的!”对于下一步计划,他也充满信心,将严格按照县农林局技术员提供的规划方案,“再建2个牛舍,争取到2018年达到300头牛的规模,让大家伙儿的收入再多一些。同时将牛粪供给茶、药、菜等种植户使用,并建起沼气池,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循环,也不会有污染”。

  • 编辑:admin
  • 回到顶部↑